使人類實現由動物向人類飛躍的關鍵因素乃是人類特有的『理性光輝與自由意志』

 

 

〔人性革命閱讀筆記〕

既然生死問題如此重要,那麼,人們對這一問題的態度又是如何的呢?池田從兩個角度探討了這一問題。

一是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角度對人類的死亡態度作了縱向的考察,以從中發現人類對死亡態度所發生的變化;

二是從宗教和哲學的角度對人類對死亡的態度作了橫向的比較,以從中發現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差異。我們先來看看前者。

池田認為,從人類歷史的長河來看,人類對死亡的態度經歷了一個由重視死到漠視死的轉向。我們知道,人類的宗教感情一般是在不安定的狀態、未知的狀態和難以應對外來危險的狀態下產生的但是,我們同樣知道,回避死亡並不是人類獨有的經驗,凡是生物都有這一特徵。那麼,為什麼只有人類才產生了宗教感情,而動物卻沒有呢?這是因為,只有人類才有意識,只有人才思考死亡,換言之,只有對人類而言,死才能被當作一個「問題」來處理和思考。

池田說:「所有生物都無法逃脫死亡的命運。然而只有點燃了智能和精神之火的人類,才能覺悟到未來的死亡。而據人類考古學家的研究,更新世紀中期的化P97石人尼安德人己有「死」的意識,他們有在墳墓四周供獻野菊花和紫羅蘭的習俗,這表明尼安德人已有了原始的宗教感情。

池用還認為,這種原始的宗教感情既然是用「智能和精神之火」點燃的,那就意味着智能與宗教觀念的萌芽應發生於同一個時期。人類生物學家賴阿路.瓦特遜的「百猴實驗」發現,在一個猴子學習吃乾淨的紅薯這一新文化的過程中,當逐漸增至一百隻猴子參與同樣的學習時,會發生臨界現象,這時猴子一下子就會學會這種新文化而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人類的腦體積也發生過同樣的現象,即當腦量達到七百立方厘米時,人類便由猿進化成了真正的人類。

那麼,是什麼推動了這一生物由量變到質變的進化呢?馬克思主義認為,是勞動創造了人。對這一觀點,池田表示可以採納。但是,池田又認為:「這種身體方面的運動只不過是動物的一種本能,並不造成動物向人類進化的生命飛躍性的因素,而使人類實現由動物向人類飛躍的關鍵因素乃是人類特有的『理性光輝與自由意志』換言之,是人類始祖身上出現了一種所謂的『飛躍的靈魂』,那才是人類進化的內在推動力。」那麼,這種所謂的「飛躍的靈魂」又是如何產生的呢?池田認為:「當我們把考察的視線移向宇宙生命這個包羅萬象的、悠久宏大的世界時,就會發現宗教之心才是喚出生命內在智能的力量;才是噴出道德法規的泉源。而這種所謂的「宗教之心」就是尼安德人那種對「死」的意識 —— 池田認為,那是一種尋求回歸祖先之處的生命深處的宗教之心

換言之,池田實際上是說,宗教之心或宗教性衝動是內其於人的生命之中的既有的存在,它「較之智能、倫理、良心佔據着更加深入、更加本質的地位。換句話說,那打開人類自己道路上的『大門』的『關鍵』,並不是人類的智能,也不是良心,而是由宇宙根源生命產生的宗教性衝動」。既然人類對死的思考關聯P98着宇宙根源性生命,這就表明人類對死亡的態度並不是消極否定的,相反,是積極肯定的,而世界各民族都曾存在過極其發達的祭祀文化這一事實也可以佐證這一點。

由於池田把宗教的起源歸諸於一種先驗的宇宙根源性生命,因而我們可以得知,池田對宗教本質的看法實際上是基於一種佛教的觀念模式(明確的說),佛教對待死亡的基本態度,是將之看成生命的一種存在形式,死作為一種對生的否定同時又包含着新生的可能性。但是,這一解釋是否反映了遠古時代人類對死亡的真實心情呢?池田認為,與遠古時代人們對死的重視和肯定相比,隨着歷史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輕視死、甚至於漠視死。這是因為,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知識的增加,人們對於自然和人類本身的認識逐步地深入和提高,死越來越被當作生物學意義上的具有客觀必然性的事情。所謂生命的永恆性,在近代生物學的觀照下不過是一種宗教的假說而絕不是科學的假說。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人是從猿猴演進而來的,傳統上所謂人是上帝的創造物的說法和由此而建立起來的人類為萬物之靈的觀念,也隨之被人們拋棄。特別是人類世界的近代歷史,將人類之間的相互殺戮推進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伴隨着生物滅絕進行的種族滅絕,更成為近代歷史上最為可恥的一頁。

如前所述,在整個二十世紀,人類死於「非命」性的戰爭的人數超過了人類有史以來的死亡人數的總和,使得二十世紀成了「死亡的世紀」。而且,更令人擔憂的是,人類現在己擁有了將地球毀滅和人類本身滅絕的力量——核武器。這一情形就不僅是尼采所說的「上帝死了」,而且是「死亡的死亡」。

池田說,整個近現代文明史就是一部「漠視死」的文明史,而對死的漠視並不意味着人類不再害怕死、不再為死的不可避免性所苦惱,恰恰相反,沒有比現代人更畏懼和避忌死亡的了。但是,對於現代人來說,「死只是沒有生命、空白和缺乏。死是惡,生是善;死是無,生是有;生是條理,死是無條理;生是P99明,死是暗等等。死囊括了所有的負面形象。」這就是說,現代人恰恰是因為把死當作一種負面的形象並加以避忌,才使得死亡率越來越高。這或許是一個悖論,但卻是事實。因為輕視死的重生只是一種表面的重生,把死看作是一種惡的重生也是一種不健康的重生。我們知道,一旦我們將死看作惡並加以避忌時,必然會加劇我們對死亡的恐懼感,而為了消除這種恐懼感,處於激烈競爭狀態下的當代人類,就不得不把消滅對力作為自己安全的保障。換言之,現代人類是在求生的競爭中走向死亡的,或者說是在試圖消滅死亡的戰爭中走向死亡的。從佛教的理念來說,歸根到底,是因為不重視死,現代人類之間缺乏相互理解和信任,這樣反而加劇了死亡悲劇的發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風之信 的頭像
    微風之信

    微風之信的部落格~~~~佛曰:「悅可眾心」

    微風之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