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復即是法則的特性


 


已經一段時間了,對於學會活動老感覺力不從心,每天每月一直重復著相同的課題,無法保持愉快的心,每當會友重復的問活動一定要那麼多嗎?都沒有家庭的時間?自己的時間?我自己也越來越不知道如何回應?您有這樣的心情嗎?您怎麼超越的?


 


○○:


人很容易對重復的事情產生厭倦的情緒,然而這世間有成就的人,那個不是在不斷的重復中獲得?


重復是鍛鍊、是深染、是成就,這就叫做功夫。重點是在每一個重復中自己有無所得?如果有所得那就是新鮮的事。就像日出日落、就像四季輪替,數千萬年以來就是如此,這是大自然的重復,然而仔細觀察及研究這地球、大自然,卻是在這樣重復的法則下不斷的變化、孕育、新生。如世間失去了這種有規則穩定的重復,這世間將變得無法掌握甚至無法生存。


「重復」並不是代表著一成不變,「重復」正是提供我們一個能夠千變萬化的基礎,重點是我們有無掌握住「不斷重復」的根本價值(例如妙法的艮本價值),以及將這樣的根本價值正面的,運用在每天、每月、每年的重復中,深信如此深植於生命中妙法的智慧必會增長,自己本身也會因此智慧能觀察到自己每日的變化及成長,心中愉快與欣喜當然會與日遽增。


重復的學會活動即是如此。一般我們會以「教授主義」的角度,來觀察學會活動中的學習。認為只要來學會活動,站在台上的或是指導的人,就應該要傳授來參加活動的人,來參加學會活動若覺得無所獲,或是覺得指導者實力根本不如自己,因而就會對學會活動興趣缺缺。


這即是錯覺,其實「學會活動」即是「佛道修行」,在佛法中有教示一場佛法的聚會必會有「四眾」:發起眾、當機眾、影響眾、隨緣眾。這稱做說會的四眾(佛教大辭典P1973


發起眾是謂,對佛請求說法,使佛發起說法,促其化導的眾生。影響眾是謂,侍從在佛傍,讚歎佛的說法,助其化導的眾生。當機眾是謂,聞佛說法,接受其教,具有當場得益之機根的眾生。結緣眾是謂,當場結緣,可於未來得益的眾生。


從「說會之四眾」作用關係來看,它含有參加學會活動態度的重要啟示。


在學會活動中,有針對自己的煩惱或疑惑,積極發問的這是「發起眾」的作用,其他參加者,聽了對這些問題回答、指導,更增發問者確信、歡喜。此時,求道心強盛者配合「發起眾」的作用就所提疑問或主題,述說自己的體驗,補充解答與指導者,這是「影響眾」的作用


聽到對問題的明快回答與指導,加深信心,打開、提昇自己的境界者,相當於「當機眾」。參加這次學活動的因結下追求日蓮大聖人佛法的緣,則相當於「結緣眾」。


而這「說會四眾」並不一成不變的「台上對台下教授」的方式,有時是在台上講話的人是當機眾,而看似台下在聽話的人反而是「影響眾」或是「說法指導的角色」。因此參與每一場學會活動的學會員,全部都是附有重要的任務。


我曾對一位學識豐富的學者談到這方面的事,他因親人的關係而來信仰妙法,剛入學會參加活動,然而卻無法接受學會活動中,擔當指導者指導的程度,因此對學會活動興趣缺缺。他的家人為此煩惱不已,我則對他說學會活動中沒有一個專業人士,站在台上講話的指導者其實也是害怕得不得了,然而這全是出自於使命的覺悟,縱是讓人評比不佳也是要完成這次講話的使命。我曾經看過一位(其實是很多位)為了要完成他在台上講話的使命,將講稿放在御本尊前面祈求勇氣、祈求智慧,並一次一次的熟練講稿,這就是「您」所看到台上的指導者。


尤其當活動會場中有「您」參加時,在台上的指導者更是加倍緊張,表現不佳這是當然。然而此刻如您能將活動從頭到尾參與到完,並能適時的以您的立場中肯的對講話的人給予適時的稱讚,深信這位在台上講話的人,必然信心倍增下次一定會表現的更好,而「您」在這次的活動中就是如法華經中的多寶如來發揮著「影響眾」的大功德,這位學者因此能從學會的基層開始活動。


學會是一個全國性的團體,她所規劃的活動是整體性的,對於個人的適應或小地區的不便,必須適當的自我調節。一個團體要能健康的生存有意義的發揮它結成的價值,就一定要不斷的規劃活動鼓勵其成員參加活動,然而這個團體的成員也必須具有成熟的觀念,在參加活動與不參加活動之間要有正確的選擇,而不是用逃避的方式或消極以對的方式。


家庭時間、自己的時間全是在自己的定義,有時人留在家裡就真的是家庭時間?自己留有獨處的時間那就是自己的時間?


前面說過我們是一個修行的團體,修什麼?修善緣、修淨化宿命、修佛智慧,有了這些家庭生活就會是幸福時刻、自己的時間就會是充實自我的時刻。這些全是操之在自己的,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風之信 的頭像
    微風之信

    微風之信的部落格~~~~佛曰:「悅可眾心」

    微風之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