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慈悲是以人為基點出發
池田先生提到,第一重要的是人格,人的人格確立之後,不論要開創任何事業皆可成,凡事可成。
而創造人的是教育。
正如大聖人說出:「釋尊出世的本懷是在示人之德行。」
為了圓滿德行的人生去修行,這個裡面才有所謂的宿命轉換。
所以不管如何,佛陀的慈悲是以人為基點出發。
基於此,池田先生真摯的呼籲:「人並不是為了宗教而存在,反之宗教則是為了人而存在的。」
池田先生更指出:「能夠使眾人發揮力量的才是宗教;宗教的目的是為了使眾人得到幸福,而宗教的使命,則是連結眾人之心。宗教是為人而有的,所以決不應使人為宗教而犧牲。」
《法華經》的精神就是在抵抗宗教的〝非人性化、脫離現實〞一再力求人們要回到原點「人」。宗教脫離了以「人」為本的基點,宗教就會變成權威。
這主要關鍵在於聖職者墮落,教團組織僵化,以及信仰心產生了惰性,因而促使宗教脫離了民眾,造成權威主義化。
日蓮大聖人的佛法不是為了權力、權威而有的宗教,也斷不是為了某些人、某個民族、國家而有的。可以說是為了人、為了人類、為了人權而有的宗教。…
為了尊敬人性的尊貴,所以努力的去開啟人性的智慧。這就是創價學會遵循大聖人佛法的精神實踐的姿態。
所以,所謂的廣宣流布,就是為取得人類尊嚴、自由、平等,為爭取人權而有的奮鬥。從這些活動中,正是有創價學會在社會上所肩負的使命。
池田先生有指導:「創價學會是希望促成自他彼此皆幸福的慈悲團體。廣宣流布則是指;以擴大當今社會最欠缺的「慈悲生命潮流」,滋潤荒脊社會的運動」。「慈悲生命潮流」其根本就是在,人與人之間的尊重。
為了要去開展這樣崇高的理念,我們一定要效仿「不輕菩薩」的精神。不輕菩薩的慈悲正是出自於妙法的「平等觀」,為了維護生命「平等的尊貴」,所以不惜一切的困阻去打開民眾的妙法之眼,與迷惑眾生、壓制眾生的惡勢力拼鬥。
所以推動廣布的我們一定要有「更柔軟的人性主義」的思考,及更明朗歡喜的「樂觀主義」,成為一位散播幸福的「妙法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