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挑戰的泉源是歡喜


來文討論


討論一、「否定挑戰,只要歡喜迎接宿命」的觀點


挑戰並不等於辛苦,會有這種看法的人我深信是有錯覺的,大家都知道的,「挑戰」的泉源是來自於「歡喜」。沒有歡喜的動力,何來挑戰的實踐。


在人世中我們共同的經驗,「歡喜」絕對是被「開啟」而所得,而「接受開啟」、「被開啟」的這個過程,必然是經過自我的挑戰。因為「接受」是起點,從這個起點挑戰過去造成自己不快樂的自己,到一個時間點終於「被開啟」了,歡喜終於湧現。


此刻的歡喜所不同於前面的過程,是「過去不快樂的自己」全部被一開始「接受開啟的歡喜」所融化,成為「全部的歡喜」。


而當生命擁有了這「全部的歡喜」時,他會開始以這樣的歡喜去挑戰須要「被開啟」的眾生。這是修習佛法的「方程式」,也是屬於人的「人道」,屬於做老師的「師道」。


他說:「我從一開始到現在,都非常認同這個佛法」,既然是如此,哪大聖人一生的挑戰,在御書中篇篇如金字般熠熠生輝,他沒看到嗎?法華經中佛也是開示,會遇到種種的挑戰,這些他都沒看到嗎?那如何能說「認同」二字。


挑戰和歡喜是互為表裡,忽略「挑戰」而僅選「歡喜」,就好像一棟樓房,只想要景觀好的頂樓,而不想要底下的樓層,如此「空中樓閣式」的觀點,可以肯定的這只是一時的幻覺。


討論二:「幸福是要經過壓力才有的話,就好比是:和平要透過戰爭才能取得的話,是一樣地荒謬」


如果沒有戰爭何須去宣導「和平」,正是人類在數千年中戰爭不斷,即是處在已開發的現代,仍是戰爭頻頻不是嗎?因此睿智者才會不斷的、大力的宣導和平。如此的宣導,正是要去挑戰引發戰爭的思想。


池田先生這樣呼籲:要消彌戰爭,只是改變社會制度或國家體制是不行的,要從根本改變『人』。只有民眾堅強起來、聰明起來,唯有使世界的民眾心連心團結起來!(探索地球的和平 P23


所以,因為有壓力(苦惱)人們才會有想要尋求「幸福」的感覺,否則何須講「幸福」二字。而事實上在現實的人生中「壓力(苦惱)」是儼然存在的,一個慈悲的賢者、團體一定要如前面所述的「方程式」,堅定、耐心的去心、輔導、教化,讓人們能正確的面對、駕馭「壓力(苦惱)」最後穫得幸福。


所以只講「幸福」而忽略「壓力(苦惱)」的面對,這真是如將頭埋於砂中而來逃避危難的鴕鳥,這種「鴕鳥心態」實是難以認同的。


他又說:「真正的宗教,馬上,立即,就能感受到其偉大的佛力法力而幸福的,所以,我現在非常地幸福,我也希望所有人都能跟我一樣地幸福」


佛法中的「頓」、「馬上立即」這種即刻開悟的情境,最少也需要經過一下結結實實的「當下棒喝」,完全沒有經過粹煉而能「感受到其偉大的佛力法力而幸福」,這是不可能的,依據經驗法則這是「自欺欺人」的說法。


建立在不實的基礎上而呈現「一時的歡喜」,這種歡喜是「短暫的歡喜」、是「迷幻似」的歡喜,講的直接一點就如「吸毒」一般。


每一個吸毒者皆因「吸毒」的當下是迷幻般的歡喜快樂,但長久下來卻是一個不幸人生的形成,這是我們(吸毒的人、不吸毒的人)都知道的。


所以,像這樣的人在宣說「我現在非常地幸福,我也希望所有人都能跟我一樣地幸福」這樣的話絕對不可信,因為他所說的已離開我們生活的經驗法則。


 


討論三:「妙法是對的!可惜的是:學會的方向是錯的!


這也是似是而非的謬論,學會一直是以「弘揚妙法」為根本,也就是說學會一直是以「妙法」為根本方向,怎會說妙法是對的、學會的方向是錯的呢?


既然妙法是對的,那學會一直以「弘揚妙法」為職志,學的方向是沒錯的。僅可說,前進的方向所用的器具是否優良、走法是否順當,應在此檢討推動改進,而不是全然的否定、放棄。


就如教師在教育孩童般,小孩子一進入學校,不是一表現不好就全盤的給於否定,也許這孩子在四、五年級或更遠的將來,會有全然不同的轉變成為優秀的人才,所以教育是「不棄不捨」。尤其是身為教師的人,這點更是要堅持才是。


學會如以長期的觀察,他實在是不斷的在蛻變中,各種中肯的建議其實都是融入到運營的理念中,以整體的表現中在改變。這些漸進的改變中,其實也含有我們過去的建言,也許我們一時沒有感受到,或一時尚未能做到。


如此一直以「弘揚妙法」為根本、為方向的,這樣的學會團體,真的是須要堅持的不斷給予建言,而不是輕言「捨棄」、「離開」,這就像一位不慈悲的教師,遇到了有問題的學生就把他「放棄」一樣,是令人痛心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風之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