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永恆及其存在形式

 

 

〔人性革命閱讀筆記〕

關於生死問題的哲學和宗教解釋,主要涉關兩個問題,一是生命是否永恆的問題,二是死後生命的存在形式問題。

關於第一個問題,池田認為:「在生命是否永存的問題上,關鍵問題是『死』。」主要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是生命只存在於現在,死後全歸於無;第二種是人死之後,生命仍以某種形式繼續存在着

前一種觀點是唯物論的觀點 ——「就是人死了,肉體還原為無機物,生命本身同時消滅。」後一種觀點實際上為唯心論的看法——生命不滅。唯物論的看法實際上是把生命看作為一個自然過程,死具有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性質,所以,它也是一種非宗教的無神論觀點。換言之,在唯物論看來,不存在生命的永恆問題

而唯心論的看法則多是一種宗教的有神論觀點,如佛教、印度教、瑣羅亞斯德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等各大宗教都主張,人死後雖然肉體不復存在,但生命並未終結,因為其靈魂是不滅的,它將以各種形式復活或轉生。換言之,唯心論認為生命是永恆的。

對於上述兩種對立的看法,池田基本上持一種「色心不二」的調和立場。他認為,人死之後,其肉體將還原為無機物,這是一個不可抹殺的事實,所以不能視而不見,如唯心論那樣。

但池田提醒人們要注意,肉體還原為無機物作為一個過程,實際上早在肉體的生存階段就開始了,比如肉體經過一定的時期,其細胞幾乎就要全部更新,一個三歲的小孩長到三十歲時,其肉體自然要發生變化,但是,「很明顯,其中始終一貫地存在著個本質的東西,肉體本身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和存在於生命內部的生命的傾向性,有着深刻的關係。」

此處池田所謂「本質的東西」,實際上是指一種具有精神性特徵的「生命的傾向性」,即使生命成為可能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即或由於死亡,現實的肉體還原為無機物,在精神的存在中所包含的肉體傾向性,還將繼續存在着,這時的生命雖無肉體的形象來作表徵,但這並不意味着生命已經完結,只是生命處於一種潛在的冥伏狀態,一旦遇到機緣,肉體將以可視的形態而呈現出來,所以,池田認為:「由於死亡,肉體和精神相分離的想法,事實上必須認為這恐怕是智能所犯的一個錯誤。」P105

因為,誠如湯因比博士所言,在迄今為止的人類經驗中,我們確實未曾見過離開了肉體的靈魂和離開了靈魂的肉體。

關於生命的永恆性問題的討論,是所有宗教哲學的中心議題之一。我們知道,因為人生的有限所產生的超越意識,是人類所共有的一種心理情結,如何才能彌補人生的這種「缺陷」呢?

一般而言,有兩種思維路線。

第一種是以「現世」的人生為出發點,將生命的永恆性存儲於現實生活的價值追求之中,如政治家、帝王將相常把建立穩固的江山作為自己生命永恆的象徵;又如受中國傳統影響的人把延續後代作為一種生命永恆性的實現;再如儒家士君子把道德價值的實現當作生命的永恆,視「立德、立言、立功」為人生的「三不朽」。這些觀點認為,在現實的人生中存在著超越生死的永恆價值,所以,人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追求現實生活中的不朽,至於是否存在死後的永恆他們並不關心,因為,死後是否存在生命永恆,這是不可知的。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就是從這個角度而言的。

第二種思維路線,是以「來世」作為人生的參照系,認為生命的永恆並不是一種世俗價值的永恆,而是一種超越現實生活的宗教價值的永恆,如基督教認為生命的永恆與否有賴於人死之後「末日審判」的決斷;佛教則認為死並不是生命的終結,人死之後將進入另一種生存狀態,如果不能超脫生死輪迴,人生就無法進入永恆的涅槃境界。

對於佛教的涅槃境界,池田將之詮釋為「生命」或「宇宙生命」,且這種「生命」是眾生所內具的。池田認為,人的生命實際上是宇宙生命的個體化和個性化,即「宇宙即我」、「我即宇宙」。

我認為,池田的這一詮釋較之於傳統佛教把涅槃解釋為「不可思議」的「空」、「法性」、「真如」等存在相比,有一個重要的進步,這就是,池田使那「不可思議」的永恆的涅槃之境有了現實的當體和可以思議之處。因為,再沒有比生命更為親切和更貼近人類智力的理解範圍的東西了,把涅槃詮釋為宇宙生命,可以消解傳統佛教觀念中的非理性色彩,它有利於佛法在社會的普及化,因而可以說,這是對佛法的一種人間性詮釋。

試想一下,如果佛法總如傳統佛教那樣「不可思議」,那樣與現實生活相隔離,它如何可能為大眾所理解和接受呢?如何能成為民眾的佛法呢?更進一步,以佛法為理念的創價學會又如何可能完成其「人性革命」的使命呢?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風之信 的頭像
    微風之信

    微風之信的部落格~~~~佛曰:「悅可眾心」

    微風之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