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的特色  閱讀筆記


 


 


第一、諸經之王——法華經可謂是諸經之王,於佛教經典中亦是一部最為廣受尊崇與信奉的經典。


然其最大理由,即是在於法華經(「妙法蓮華經」)的誦讀,是個令人感受到非常美的一部經典。法華經縱使是自己誦讀,或是聽他人誦讀,皆能使人深受其宗教性的銘感。其譯文不僅優美、且連其內容亦是豐富無比,故使讀者感激不盡,自而興起欲傾讀其文的願望,因此,就是用來誦讀,其韻律亦美,且可漸漸導引誦讀之人,入於宗教性的法悅之境。事實上,此等皆是因法華經中的優美傑出內容,同時亦是翻譯者羅什(405年譯)的翻譯之功,以達入於勝境之故。


第二、即是法華經內有許多勸誦「經卷受持」之文,而且相信受持此經功德甚大,故此實是促使法華經為人信奉的最大理由。


法華經的後半,尤其不斷地重覆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法華經,即可得其大功德的意旨;此中所謂的供養,是意指法華經的經卷為一「法身舍利」的祭壇祭拜且供以香、華等的禮拜讚嘆


經卷受持,本是般若經所強調,而其中的「書寫」,亦為般若經所重視,因而在亞洲各地,可發現到甚多般若經的寫本。就是現在,若說起寫經,就選以「般若心經」便是因緣於此。但是,寫經亦盛行於法華經,因為從尼泊爾、中亞等地,亦可發現不少的法華經梵文寫本。在日本來說,平安時代之後,也盛行寫經。此等正足以道出法華經這一經卷受持信仰的強大緣由。


第三、即是法華經巧妙地顯示佛陀的慈悲。而此,相信亦是法華經廣受尊重的一個理由。


如法華經的「譬喻品」,即: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
熾燃不息…………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而今此處。多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為救護。


實是極盡顯證佛陀的大慈大悲之力。除外,法華經的「長者窮子譬」、「良醫譬」等,亦不斷地顯證佛陀的大慈大悲之教。此等亦是信奉法華經的一大理由。


第四即是法華經顯示雄偉壯大的佛身論。


在法華經的「如來壽量品」,將出現於此世的釋迦佛,呼為「伽耶近成之佛」(始成正覺),此佛雖以八十歲,入滅於拘戶那城的婆羅雙樹下,但是即不視為佛陀的逝去,因為佛於無限的過去業已成佛,故成佛已來甚大久遠。然而,此佛所餘壽命更倍於此,將於未來永劫地住於靈鷲山。然顛倒的眾生就是在其側附近,亦不見不著,然佛之壽命即是無量的。此之依據,在於佛其有無與倫比的祕密神通力。


此中所示的「久遠實成佛」——於無常的佛陀背後,顯現出常住的佛陀,而且亦是常住人格性佛陀的這一要點,實是法華經的一大特色。就此而論,即使於般若等經,亦不見此種佛陀觀,同時,與華嚴經的毗盧舍那佛,也是相異迥趣的。此久遠實成的佛陀,與前述的佛陀慈悲,實其有一密切性的關係。


一乘與一切成佛


第五、即是法華經宣暢「一乘」的教理。


此點是顯示此經的宏大寬廣立場。所謂的一乘,原意雖為一種運載之工具,但是在此即是「與三乘」相對的一種用語,故此三乘,意指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三種教理之謂。此是因人有能力之差異,故應其能力之不同,如來所宣說之教,也因而相異,而此即是三乘教的立場。換言之,三乘教是立於人在其能力上,有其差異的這一見解。


然而,與此相對的一乘,即是立於其教是「唯一」之謂;換言之,就是立於引導所有的人成佛,是佛的慈悲之謂,所以成佛是唯一之教的這一見解。故所謂的大乘教,就是此成佛之教,除大乘之外,尚有成阿羅漢之教、成緣覺之教,然此等不被承認,因為他們最後亦皆成佛;故視大乘之外,不再有聲聞乘、緣覺乘,這就是所意指的一乘之教。因而,在法華經上,有「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之說,即是宣暢所謂的聲聞之行,就是原本的菩薩行。像這樣不否定聲聞、緣覺之行、且發揚之,進而提昇至成佛行列上,即是所謂的一乘之教。


但是,宣說成佛之行的菩薩乘之中,也有排除聲聞乘、緣覺乘,而且斷定他們無法具有成佛能力的大乘佛教,像前述居於三乘教這一立場的菩薩乘即是,而此,亦是不承認所謂二乘作佛是一大乘的。


由此觀之,即從承認二乘作佛,且宣說一切皆成佛的一乘教來看,其所謂的三乘教,是一誘引所有之人,使其成佛的一方便之教。因此,此能明證所有之人,皆能成佛的一乘教,才是所主張的真實之教。法華經的「方便品」所宣說的「三乘方便,一乘真實」之教,即是此中所意指的大乘。


在大乘教之中,雖說同是大乘,(法華經之前的大乘觀念)却有排除聲聞、緣覺,與(法華經)包容此二乘的二種大乘之別;而後者(法華經大乘的觀念)即所謂的一乘


「一乘」的用語,雖可見之於「小品般若經」、「華嚴經」、「寶積經」等其他經典,但其中即無一乘之說明,因而無法從中理解一乘之義,故由此點觀之,就可知法華經的一乘解釋,實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乘,即是宣說「所有之人,皆可成佛」之教,故是立於人之本質皆是平等的這一認識上而此,是釋尊接受「四姓平等」之教的影響,故於其後如「涅槃經」等的「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思想即是此影響的發展。


但是,法華經却無「佛性」這一用語,然而「所有之人,皆可成佛」的思想,是同於「悉有佛性」思想的。故而天台智顗大師就將法華經、涅槃經同等並列。


第六、即是法華經視成佛不是困難的思想。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就有常不輕菩薩禮拜一切眾生,道以:「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又,聞此法華經者,即「疾成佛道」 ;而且,「方便品」裡亦不斷地闡述造佛塔、造佛像、或禮拜佛塔、禮拜佛像等就可為「成佛道者」;甚而童子戲以聚沙成塔、或入佛塔稱以「南無佛」一聲,即可成佛道。而此,實是因於「信」而成佛的顯示,與所謂的「佛塔信仰」的關係極深。故不求以嚴格的修行,而只倡以由信而成佛,實是法華經的一顯著特色。法華經中的一乘,即是基於這樣成佛的認識。


以上,是法華經的若干特色列舉。事實具有這樣特色的大乘經典不多,因而古來特別尊重且重視此部法華經典是自有其緣由的。〔法華經思想筆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風之信 的頭像
    微風之信

    微風之信的部落格~~~~佛曰:「悅可眾心」

    微風之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