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乘思想和法華經的位置 閱讀筆記
1、法華經的成立——法華經的譯出
法華經不是大乘經典中,最早成立的,但是確是較早成立的一部經典。大乘經典的成立過程,除了從上溯探究漢譯的譯出年代之外,別無他法,而最早的法華經翻譯,即是竺法護於太康七年(286年)所譯的「正法華經」十卷(二十七品)。此漢譯本,以「出三藏記集」為首的其他諸經錄,皆示以相同的著錄,故知此譯出年代,應是無疑的。再者,從譯語、譯文方面來看,與竺法護所譯出的其他經典,亦有其共通之點,故無問題。
以法華經的異譯而言,有其後羅什所譯的「妙法蓮華經」七卷(或八卷、弘始七年、四0五年譯出),和闍那崛多等譯的「添品妙法蓮華經」七卷(仁壽元年、601年譯出)二譯。但是,若試究法華經的成立,在「正法華經」之前,是否有法華經的翻譯,這點是有必要研究的。關於此,值得注意的,是失譯的「薩曇分陀利經」一卷。此雖是一卷的小經,但從經名看,與法華經是相同的,就是其內容,如「七極浮圖,涌從地出,上至梵天」,是與「見寶塔品」有關的,又「沙曷龍王,有女年八歲」,與「龍女成佛」亦是有關的。此經有「漢言法華」等的行間小注,「漢言」意指「漢代譯出」之意,但是其譯語、譯文較漢代譯經為新,同時,似亦較竺法護的新。本經的譯者,雖於經錄冠以「失譯」,但從內容看,可判定為西晉時代(265~316)失譯的,其譯出年代,可認定在竺法護之後的,然而,其內容却極盡原始純拙,且構成亦樸實簡單,故可認為較「正法華經」更早成立的,因而可視為是一部古法華經的部份譯本。
其次,依「歷代三寶紀」知,支謙有「佛以三車喚經」一卷,支疆梁接有「法華三昧經」六卷的譯本,然此二經皆欠失,而且此等譯本又因不見於其他經錄以資輔證,故許多學者不承認有譯出的事實。因此,從漢譯來看,竺法護所譯的「正法華經」,是一最古的譯本;但是,「正法華經」有二十七品,此中是因不別立「提婆達多品」,而直接附於其前之「七寶塔品」內,故知其實在此部譯經本上,是有此「提婆達多品」的。然而,其後羅什所譯的「妙法蓮華經」內,即不見有「提婆達多品」。故知在「正法華經」成立之前,有不包含「提婆達多品」的法華經,因此法華經的二十七品,不是同時成立的。故由此中,知有新、舊二本,舊本法華經的成立時間是較「正法華經」的譯出時(287年)更早。
〔法華經的成立年代與經過〕
法華經不是大乘經典中成立最早的。從漢譯經典來看,法華經之前已有種種大乘經典成立。最初的漢譯經典是安世高(漢桓帝時代—— 146~167)的譯經,其所譯以小乘經典為主。然較安世高稍後來至中國的支婁迦讖(即支讖,漢桓帝、靈帝時代——146~189),據說譯出了大乘經典「十四部二十七卷」。接著支曜、嚴佛調、安玄、康孟詳、維祇難等以及其後支讖於吳國黃武之初(222),至建興(252~253)之中,譯出了「三十六部四十八卷」。後有康僧會、白延相繼而譯,然後才是竺法護的譯經。故知,從安世高至竺法護已達百年以上的譯經歷程了。
支婁迦讖譯有「道行般若經」十卷、「般舟三味經」一卷、「首楞嚴三昧經」二卷、「阿閦 ( ㄔㄨˋ )佛國經」一卷、「兜沙經」一卷等的重要大乘經典,而支讖亦有「維摩詰經」二卷、「慧印經」一卷、「阿彌陀經」二卷、「大明度經」 (「小品般若經」的異譯)四卷、「首楞嚴經」二卷等的重要大乘經典譯出。若從此等經典譯出年代來看,法華經的成立,較最早成立的大乘經典是稍遲的。
法華經應是承繼初期大乘經典之後才成立的,此種說法亦可從法華經內容看出。眾所周知的法華經,是主張「一乘」的,故此中是以「三乘教」為前提的說教。換言之,三乘教成立之後,法華經才得以此彼作為批判對象,從而主張一乘之說。
法華經的二十七品(或二十八品)不是同時成立的,至「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為止的二十品(除其後插入的「提婆達多品」之外),學界通說為最先成立,最後的七品則為後世附加。此二十品中,最初的八品(第二的「方便品」至「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為一單元,而「法師品」第十至「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又另成一單元。
許多學者們認為前八品中,「方便品」第二、「譬喻品」第三最早成立,特別是「方便品」尤為早出。這樣來看,以「方便品」為中心成立的「原始法華經」,到「正法華經」二十七品的成立,其中歷經相當的歲月。此即是,以宣說一乘的「方便品」為中心的二、三品,與宣說多寶如來佛塔涌現出大地的「見寶塔品」為中心的二、三品相結合,構成原始法華經;然後,至「授學無學人記品」的前八品,加以增大,逐漸地發展成後者的從「法師品」至「如來神力品」的十二品;又於其前後附加「序品」和「囑累品」,再在「囑累品」之後附加「藥王菩薩本事品」等六品,構成「妙法蓮華經的原典,又插以部份的「提婆達多品」,且將「囑累品」一經移至最後,構成了「正法華經」原典;故知,此亦是歷經相當歲月的。
這樣地看,「正法華經」的原典成立,若視為西元250年左右的話,「妙法蓮華經」的原典成立,是可視作西元二百年前後的,而以「方便品」為中心的原始法華經之成立,應可上溯至西元百年至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此之看法,應是沒有太大的差錯!
2、一乘與三乘
一乘教理,是法華經中成立最早的「方便品」所宣說的;然而與此相對的三乘,即是所謂的聲聞乘、緣覺乘(獨覺乘)、菩薩乘(大乘、佛乘)。稱緣覺乘為獨覺乘,是一正確的說法,但是法華經中即大多音譯為「辟支佛乘」,因而,羅什譯的「妙法蓮華經」,就見不到「菩薩乘」;由此看,原始大乘似是不用「菩薩乘」之語。例如,「妙法蓮華經」的「譬喻品」有:「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法師品」有:「求聲聞道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但是,在「安樂行品」中,即有「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 ,因而此中的「求菩薩道者」,是可以解作「菩薩乘」的,故菩薩乘與佛乘,無需強化區別。
再者「正法華經」亦有「如來道」或「菩薩之道」之語,而「菩薩乘」即只出現過一次。由此看,與此相對的法華經「梵本」,在顯示三乘是常常使用「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之語。故從般若經、法華經,使用這個「菩薩乘」之語的實例看,可知應是在渡過原始期之後才使用的。
此中的三乘,其聲聞乘、辟支佛乘雖無問題,但被稱為第三乘的「菩薩乘」或「佛乘」(大乘),即是有問題的,因此,本文使用一般所慣用的「菩薩乘」。再者,「方便品文中,雖不例舉三乘,然於其中常說為聲聞、辟支佛,而且亦有「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之語,及「亦無二乘,何況有三」等語。由此看,三乘確實是被承認的,因而經中有批判三乘,宣說一乘(一佛乘)。
「三車家」與「四車家」
然而,此中的三乘,其菩薩乘和一乘(一佛乘),是相同的還是相異的呢?此可從中國古代的解釋獲知,即是所謂三車家與四車家的論爭源始之處。三乘中的菩薩乘,因是指大乘,所以此大乘,若直接地視為一乘,就是三車家,因此雖說一乘,即是大乘的一部份。三論宗的吉藏、或法相宗的窺基,即是立於此立場,因此他們視一乘不應超越大乘,若超越大乘,就不應該是所謂的一乘了。
但是,却有另一的想法,即是雖視一乘為大乘的一部份,然而在大乘中,却有與一乘相異的大乘。例如,法華經的一乘,就包含且融會聲聞和緣覺乘意義在內,此即所謂的「開會」思想 —— 會三乘歸一乘之意。換言之,在聲聞乘中,意含有菩薩乘的意義,而所謂的聲聞乘修行,就是直接的成佛修行。在「藥草喻品」裏,有「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 之說。而此,不是完全捨棄聲聞修行而轉向於菩薩道,而是就聲聞來修行直接顯以菩薩乘這一修行的發揮。將聲聞的修行提昇於直接的成佛修行,就是一乘佛教的成立。一乘,因是使所有之人皆可成佛的說教,故連舍利弗等的聲聞,亦承認其具有成佛的因子。因而,類如彼等聲聞的修行裡,可以意會到具有成佛之行的這一意義。
故知,作為一乘的大乘,對聲聞乘、緣覺乘,不但承認其價值,而且還將他們納入於自己之中,而成相互配合的大乘。然而即不是所有的大乘經典,都這樣地容納且承認小乘的。例如,「維摩詰所說經」裏,有大迦葉之語,即「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又「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之述。此中表示聲聞一得阿羅漢之悟,就有如敗種(燒種),無法具有轉向大乘的力量,此點,亦表示不可能將此等聲聞誘引成為大乘的意義。在「維摩經」裏,維摩居士嚴厲地難詰舍利弗等之聲聞,因而此經亦被稱為「方等彈呵教」。由此看,初期的大乘教,如維摩經之類,是排擊小乘佛教顯示大乘為最勝的經典。像這樣的大乘,是「大小對立的大乘」,而且,也因不能救濟聲聞乘、緣覺乘,故不能說是一乘。
在「譬喻品」,將聲聞乘、緣覺乘、大乘,譬以羊車、鹿車、牛車,將一乘譬以大白牛車。此中,做為大乘的牛車,和做為一乘的大白牛車,同是牛車,故其異同便有諍議。前述的三車家,視三車中的牛車,和其後的大白牛車是相同的,然而,却有人視無法誘引二乘的大乘,與一乘的大乘是完全不同的,因而對於三車中的牛車和大白牛車,也就視以完全不同。故出現所謂的「四車家」。主張四車的,有天台的智顗,和華嚴宗的法藏。又,四車家皆立於悉有佛性說,然三車卓家的吉藏,亦立於悉有佛性之說;同是三車家的法相宗窺基,即是立於五性各別之說。
3大乘——大小對立的大乘
印度最早興起的大乘佛教,應是大小對立的大乘,而所謂的「大乘」這一用語,也就意含有這樣的價值性意義和優越性意味。然而,這個「大乘」之語,亦已出現於被視為成立最早的大乘經典「道行般若經」「道行品」裡。在「道行品」,因有「摩訶衍」的音譯之語,故明確地知其語源是「摩訶耶那」。
但是,經中與大乘相對的「小乘」這一用語的成立,即是較遲的。事實上,小乘之語並不見於「道行般若經」,而且出於其後羅什所譯「小品般若經」的附加部份裏。就是「大品」系的經典中如「放光般若經」或「大品般若經」,似也未見,但是,在「光讚般若經」裡,即曾一度出現。「小乘」之語的成立雖較遲,但是「大乘」之語,是可以視作在大乘佛教成立之初便有的,因而,此中無寧將大乘佛教的成立,視作因於「大乘」之語的成立而打出自己的立場吧!而且,此大乘亦可以包含有對阿毗曇佛教、部派佛教的批判。故,即使「小乘」之語尚未成立,然在其初期的大乘佛教,應是可視作「大小對立的大乘」吧!
在「道行般若經」中,使用阿羅漢法、辟支佛法以替代「小乘」,然與此並列的是菩薩法。此等於羅什譯的「小品般若經」,就為聲聞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但是,羅什譯的「小品般若經」,有「佛說三乘人」、或菩薩乘、且更有「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之語。此中的「佛乘」,於梵文「八千頌般若經」裏,却作為「菩薩乘」,然而,在「道行般若經」的相當之處,僅作「求阿羅漢、辟支佛、佛」因而在最初之時是否有「乘」之語?頗值懷疑。又,支婁迦讖譯的「阿閦 ( ㄔㄨˋ )佛國經」,有「弟子、緣一覺地、佛地」之語,以顯示三乘,此中的「緣一覺」,是辟支佛的異譯語。同樣的支婁迦讖譯的「遺日摩尼寶經」,亦有以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道等之語以示三乘。
「共」「不共」的思想及一乘說的興起
今雖無法細說「三乘」的成立,但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三乘,似非於一開始之初就確立出來的。然而,將部派佛教稱以「聲聞」(阿羅漢),再加以「辟支佛」,且給予此二者批判,確是可認為是在大乘經典的最初開始之際就有了。此乃眾所周知的般若經所倡說的「共般若」,於修學聲聞乘、緣覺乘者,亦應修般若波羅蜜,而聽聞般若波羅蜜,有得無生法忍者,亦有得阿羅漢,以至須陀洹道者,而且依般若波羅蜜的實踐,可得預流果、或是阿羅漢果之悟。此中不僅顯示般若波羅蜜通於所有三乘的說教,亦不見排斥聲聞乘的意圖。此因大乘初期,產生了即使在修行大乘,但是到底要登至於怎樣的位階而成佛的疑問?關於此一問題,可知是因於大乘獨自證悟階位的尚未成立,因而借用了聲聞乘的階位。此種借用,於大乘經典中,尤以般若經最為顯著,還有,在阿彌陀佛的經典裏,成立極早的「大阿彌陀經」、或「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等其他大乘經典裡,也可見到。此種借用小乘階位的部分,其後的中國佛教者,即評其為「共般若」。
但是,因於般若的修行、空的實習,而悟「法之不生」即成所謂的「無生法忍」這一自覺,而且於此可說是取以「不退轉」(阿毗跋致),即退轉大乘,不應墮於聲聞乘的這一主張。在「道行般若經」、或「大品般若經」的「阿毗跋致品」裏,此點極為明確。此般若經的教理,因與聲聞乘、緣覺乘不為共通,所以稱以「不共般若」。此不共般若的大乘,即是「大小對立的大乘」。
再者,有關成佛修行的階位,釋迦牟尼是登上怎樣的證悟位階,而達於佛之悟?關於此,今擬於「佛傳文學」的系統中,作一考察。而此,即是菩薩的「十地」階位。此十地中的「灌頂位」、二生補處」之位等,自大乘初期,就為大乘經所採用,但是道地繼承佛傳文學的十地說,都是以大乘的「十地經」為中心且與其有關的華嚴經典。然於般若經系統中,亦有似此十地說的十地階位,但是此之階位,即不見於「道行般若經」等的小品系,而是到「大品般若經」之後,才出現的。此是首從乾慧地的十地說,而且於其中亦涉取聲聞乘的四向四果階位。此即所謂的「共十地」,然與此相對的華嚴十地,便稱以「不共十地」。
最後,般若經、維摩經的大乘,是一「大小對立的大乘」,此中,不僅一面地捨棄小乘佛教,而且對於小乘教徒也無法去救濟。特別是斥聲聞為「敗種」的維摩經,將成阿羅漢的聲聞,永遠地排除於大乘之外。由此知,在大乘佛教興起的時代,似因太過於強調大乘的優越性,所以有貶除聲聞乘、辟支佛乘的必要,但是無法救濟聲聞、緣覺的大乘,不能說是完全的大乘。只有救一切眾生,才是佛陀的大慈悲,因而宣說佛的大慈悲,即是大乘佛教。故在佛的慈悲裹,是不應該遺漏掉聲聞、緣覺的,若是遺漏了他們,那麼佛的慈悲,也就不完全了。從這樣的觀點,作一番回觀反省,便知真正的大乘教是應連小乘教徒也加以救濟的;因而透過了具有這樣反省的一類大乘教徒的努力,所謂的「一切皆成佛」的這一「一乘之教」,不僅被宣說且亦被主張了。事實上,像這樣的一乘之教,對於大乘教中的其他菩薩乘人們亦是不應該遺漏掉的,因而就有了「會三乘歸一乘」的這一「一乘之教」主張!
正如上述,倡說一乘的法華經,應在宣說大小對立的大乘這一初期大乘佛教之後才出現的,而且,此也正與傳往中國的大乘經典的譯經史之發展趨勢一致,即視「道行般若經」的原形於紀元前後成立的話,那麼法華經一乘說的出現,就應在「紀元的二世紀前半」。〔法華經思想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