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是需建立在難的挑戰
法華經有,「不自惜身命,但求無上道」,「法華經」是釋尊弘教五十年的結晶,這句文是釋尊真實之言。
要知現實生活中的「身命」可是諸業(苦、煩惱)纏身,而今可以如此的「身命」來穫得「無上道」,當然的要盡情的、不自惜的藉此身燃燒求道之心。這也是諸佛,之所以能成就佛道的秘訣。
雪山童子故事內容的研討(童子的求道心)
討論(詳細內容參閱松野殿書)
雪山童子的姿態是在講釋尊在修行時,為感恩得到大智慧,而願意獻出尊貴的生命的姿態。
深信雪山童子在認真修行已將達巔峰時,但總是受困於無常幻滅的現實人生,苦思應如何突破。
事實上往往陷於如此的困境時,就是要大突破的時候,問題是堅持下去還是放棄。
雪山童子因為不惜身的堅持,終於打破凡夫的「業身」而成就了尊貴自在的「佛身」。大聖人不也正是如此嗎?
帝釋天王為了考驗雪山童子,化作羅薩剎所說的偈語: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當雪山童子聽到了「諸行無常」此偈,就好像在訴說他的景況,因此深深的產生共鳴,這個人好懂我,因而深深受其吸引。
「諸行無常」的意思就是說:
在我們的人生中,生命外在的一切,包括身體都是瞬間、瞬間的在變化,是無法挽留常住的。也就是說這世間一切都是在變,變才是真理,在變的世間去追求不變這是煩惱的根源。
「是,生滅法」的意思就是說:
這種無常現象就是叫做「生滅法」,是所謂的「緣起緣滅」。
凡夫的我們迷於這種極不可靠的,瞬間流逝、變化的「外緣」」,用盡心機的想挽留住生活中已擁有的,及追取想擁有的(生),然而這樣的追求往往是不可得(滅),人就在這種生、滅,生、滅的折磨下,於是「業苦」就這樣的形成。就如在變的世間去追求不變,這是煩惱的根源。迷惑於「生滅法」的人,就會陷入被諸行無常所運轉的宿命中。
「生滅滅已」的意思就是說:
「生滅」就是前面所說的,緣起緣滅的法則。「滅已」就是透徹了這種現象不為所惑。
要知道外在所發生的緣﹝現象﹞全部都是由生命內部的因發出,能夠正確的掌握看似無形的生命,就能運轉無常的諸行﹝也就是能擁有、創造幸福的人生﹞。如此在生活中被宿命所苦的人生,就會消失。
「寂滅為樂」的意思就是說:
當得到永恆不變的人生,就是生命中最大的快樂。這與前面所說的:「世間一切都是在變,變才是真理,」不是矛盾的嗎?不錯!真理一定是在矛盾中被啟發的。
無常、變化的人生是現象,但人心的深處卻嚮往者永恆不變。如何得?外在變我們的生命也跟著變,也就是說外在的變化,全部是我們生命中修行的指標,而引導我們修行的智慧就是妙法。依此軸心生命內外都變,那我們就會形成一個永恆燦爛的妙法生命,這就叫作「寂滅」。(其實它的表現就是我們所說的人間革命)
「寂滅」不是停滯的,而是「內、外」全部的燃燒、高速的躍動。如 池田 先生的指導:「看似不動的星球、銀河,全都是以我們想像不到的速度在移動中。」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是在訴說著這種現象。
這也是「南無妙法蓮華經」的另一種描述。
雪山童子得此八字偈言,真是太高興了以奉報佛恩般,實踐他尊貴的諾言由高處躍下,卻在空中為諸天捧在懷中,為諸天所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