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養觀

 

首先我們來說一個「須達長者供養佛弘揚教義道場大功德的故事」〔須達長者供養祇園精舍(P1485)〕

故事內容

古時候,天竺的舍衛國有一位長者,名叫須達。他一生中,當過七次的長者,過著富貴的的生活,也落魄過七次,過著貧窮的生活。他第七次貧困時,比前六次更悽慘,甚至連粗衣也沒得穿,每天三餐不繼。夫婦倆在哀嘆中過日子,備受鄰人和親族們的厭惡。

………………………………………………………………………………………………………………

說明:〔七貧七富〕:形容貧富變化無常

「窮就空」,空了就能容物,積累久了所以會富。然而「富就滿」,滿久了物就腐,所以會變窮,這是六道人生無常流轉的實態。

所以有大智慧的人,知道不能太滿,要讓物流通(要供養),如此才能常保富足。這是針對富者而言,倘若窮者也有這種觀念,豈有不富之理?

………………………………………………………………………………………………………………

 

有一次,須達長者夫婦倆三天都沒吃東西,已瀕臨快餓死的狀態。家中只有空蕩蕩的倉庫。再找找看,發現一堆類似垃圾的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已破損的栴檀木製的「升斗」片塊。須達拿了那木片到市場換了五升米回家後,再拿其中的一升水到市場換菜跟肉。須達的妻子在家裡煮好一升米飯,等着須達回來。

那時有位佛的弟子,人稱解空第一的須菩提過來求取食物。妻子拿了缽將煮好的白飯全部供養了。然後又煮了一升米等待丈夫回來一起吃,這時又來了人稱神通第一的目連來求取食物。於是妻子和剛才一樣全部供養了。接著,又煮了一升米等待丈夫時,這次來了多聞第一的阿難求取食物,妻子也同樣的供養了。

不過,這時妻子心想:「只剩下一升米了。要好好淘米煮飯,然後夫妻一起吃。不管以後再來什麼弟子,也不要供養了。自己的命都快保不住了……。」

心裡這麼想著,便煮了最後的一升米。可是,在須達還沒回來之前,釋迦如來親自過來求取食物。妻子剛剛才下決心不再供養,可是看到佛來時,心中湧現喜悅,拭去淚水禮拜後,又將那白飯全部供養了。此時,佛對她說:

  貧窮時,難布施。富貴時,難忍辱。

  災難時,難持戒。年輕時,難捨欲。

 

………………………………………………………………………………………………………………

說明:

佛明知須達長者的妻子已將她所有的飯食供養出來,佛仍接受了這些飯食。是因為佛知道須達長者家人,這樣真心供養佛的人,絕對不會陷如無路可走的絕境,如此純淨的「佈施」修行,必然能洗淨他們前世的惡業進而獲得偉大不可思議的大功德。

在佛說的「四難」都能做到的話,即是宿命轉換的修行。

………………………………………………………………………………………………………………

佛說完這些話離去後,須達才回來,妻子告知詳情。

須達聽完妻子告知的詳情,即對著他的妻子說:「對我來說,你是我生生世世的善知識。

 

〔真是一位難得賢明的丈夫,一般的人多一半會跳腳生氣、破口大罵,然而須達卻於此時刻,大大的稱讚他的妻子,須達真是一位賢明又豁達的人物,難怪須達長者會成為大富貴之人〕

 

於是大大地誇獎、感謝妻子,此時,所有空空的370個倉庫裡,又如以往般裝滿了七寶,從此又變成富可敵國的長者。而這次的財富,比以前六次更多好幾倍。舉世聞名,無人能匹。

此時長者心中想著:「我要找一塊美好的土地,建立伽藍,請釋尊和佛弟子們居住,讓我在這一生中,每日供養。」

當時有位叫祇陀的太子。他的領土中有塊優美的勝地,左右有流水、綠竹,前後有茂林。須達拜見祇陀太子,並向他懇求:

「我要為佛建立伽藍,這塊土地真的太適合了。請問太子,能不能將這土地讓給我?」

太子回答說:「這塊土地東西有十里,南北有七百多步之廣,我國及鄰國的富豪,都曾經想要購買,我都沒賣。不過,如果是為佛建立伽藍,我就在所不惜。決定以地上鋪滿黃金約六寸的價錢讓給你。」

須達聽太子所言,非常的高興,馬上動員馬車和工人搬運黃金在地上鋪了五寸厚,長者就這樣如願獲得那塊土地。

然後,他就在那塊土地上建立了伽藍和百餘間精舍。其莊嚴美妙真是無法形容。釋尊居住中殿,智深的菩薩和五百羅漢分別居住各院房,須達並按時派人送去細心烹飪的百味佳肴。自珍寶滿倉,重新富有的二十五年之間,長者一直這樣供養佛、菩薩、比丘僧。所謂的祇園精舍就是指此。  (「今昔物語集」第一卷)


論述正確的供養觀念及作法

大家都知道:幸福有2種(相對性和絕對性),其實富貴也可以分成2種:相對性富貴,指的是看得見,有所得的樂(賺大錢、富甲天下)。絕對性富貴,指的是身心自在、清靜、無所求的快樂。

供養要有正確觀念:供養不是做生意、不是以錢財交換功德,佛不是用錢財可以賄络、收買的喜捨的心、報恩的心、無所求的供養、歡喜心的供養,這一念清淨、一念歡喜,自然有看不見的能量、福報產生(絕對性富貴的因),心美麗,人也會變的美麗起來。

愈貧窮的人,愈要發心為「法華經」供養。唯有擴大生命格局,才能轉換貧窮宿命。供養不在金額的多寡,所以經濟苦的人也有資格供養,只要有心(省吃減用,一天存10元,一年也有3000元,如此會館建設中也會有一片磚瓦、一根柱子是你這個經濟苦的人貢獻的),肯在有限的能力中,發揮最大限度的力量,不但令人感動,其中更有很深的意義存在,至少表示自己還有助人的能力,目前只是暫時失志、有困難而已,並不是永遠的失敗者。

什麼叫貧?沒有福報的人、無法作“財供養”的人叫貧(一點物資都沒有)。

什麼叫窮?沒有智慧的人、無法作“法供養”的人叫窮(一點辦法都沒有)。

在學會中擔任使命的幹部或會員,很多人常常在叫:活動好多!但是要知道,佛法是講因果,常做別人的貴人,自己也會生活在充滿貴人的環境中。自己不想被遺忘、被“漏勾”,就不要去“漏勾”掉別人。人只有在照顧他人當中,才能真正的成長起來。所謂“責任即悟達”,很多的悟達都是在責任感中產生出來的。

要知這些「學會」活動的參與、「學會」使命的擔當,都是這「創價學會」大團體努力的,在幫我們擺脫貧窮的機會。想想:我們不斷出來上課、學習、成長,就算每次只吸收一二句,久而久之,也變的有智慧起來。努力折伏就是法供養、為了建設會館硬體設備,以及辦許多活動而出錢出力,就是財供養。

現階段無法做龐大財供養的人,也無須自卑!至少能盡一點法供養的心意,心中的幸福感會帶動自己的行動力。這份喜捨的心、報恩的心,這一念清淨、一念歡喜,自然有看不見的能量、福報產生。唯有擴大生命格局,才能轉換貧窮宿命呀!

如「須達長者供養故事」的啟示,「創價學會」會友怎麼可能永遠貧窮呢?這個原理,大家了解嗎?然而,有些人總是為五斗米忙忙碌碌,會焦慮的質疑《到底要先顧肚子?還是顧佛祖?》沒錯!現實生活當然很重要。可是哪個是因?哪個是果?要弄清楚來啊!有沒有覺知會造成生活之苦的根本原因是出自哪裡嗎?就像一位迷路的人,胡亂的僅想憑運氣走出迷路的景況。就算一時迷迷糊糊的走出來了,下一次還是會再面臨迷路的問題,因為他沒有捉住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生活之苦」,會一次一次的困擾著這樣的人。「創價學會」的努立即是,盡力的教導大家接受、實踐「妙法的信仰」,就是要引領這樣迷亂的人,給予解決「苦」的辦法。

 

現在有的「生活苦果」絕對是來自於錯誤行為的累積,而經年累月形成這些錯誤行為的源頭,絕對是這個人的「錯誤觀念」。所以如果只是在這生活苦果的現象中打轉(顧肚子而忽略顧佛祖),最後一定會迷失在沙漠中走不出來,前途茫茫,在宿命中一直輪迴。因此若想要解決苦果,還是要從「因」這源頭開始,這就是我們要鼓勵「受生活苦」困住的朋友,來信仰妙法的意義。

當然也不是只要把佛祖顧好,生活就不管了,這是不負責任的人才會把責任全部推給信仰。而是我們要學習有效率的管理時間、創造最大的價值(努力兼顧)。有時候為別人付出,你才會發現自己本身的問題。用自己寶貴的時間去學會活動,這當中你就知道怎樣有智慧的安排自己的時間。同樣一天24小時,為什麼有的可以過的那麼豐富精采,每天活在躍動的韻律中,有的卻只會唉嘆又被工作壓榨了一天。

「人的能力彼此之間其實並沒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克服煩惱的力量卻差別很大,這裡面決定這個人是否成功。」當我們正面承受、全力克服煩惱當中,因為努力發揮智慧,生命的總體力量就會增強。碰到困難時,走不過的是自己,走得過的也是自己。每個煩惱事件,其中都蘊含著“解”和“覺”的訊息,所以才需要唱題,把心定下來,就能“察覺”到“解套”的方法了。

回到一開始說到的:「僅只是一句讚言,也能如同供養三世的佛,因此,能去實踐救濟全民眾的折伏,將會有多麼大的功德。期盼吾等,須懷此榮耀,更勤勵於折伏。」

最後,祝福大家在勤勵於法的功養——折伏、對話,又能功德滿滿、歡喜的做財的供養,成就為一位智慧、財富無窮的「法華經行者」——創價學會員。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風之信 的頭像
    微風之信

    微風之信的部落格~~~~佛曰:「悅可眾心」

    微風之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