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化儀四教和化法四教


                                                    《教觀綱宗》筆記


 


八教包括化儀四教和化法四教


  化儀四教,指從理論上提出四種教化眾生的儀軌。儀軌,是法度、準則的意思。前人有解做「儀式」二字的,應與「儀軌」同義,仍是上述法度之意。既稱「儀軌」,就是說所指的是一種途徑,必須根據它來把握方向、找準道路。天台宗為修佛法的人選了四種通向靈鷺山的路,這便是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共四種理解修習方式的理論。(嚴格地講,路只是兩條,即頓教與漸教。)古人則採用了另一種譬喻,把這四教比喻成藥方。教化眾生如同懸壺濟世,不僅要辨證施治,還要對症下藥,這就是下藥所依據的四種藥方:


 


  一、頓教。這是最便捷的理解與修習方式,不需要經過階次,可以頓至佛果。這就像乘火箭入太空一樣,一點火頓時騰空。但能採取頓教的人太少了,這種方式對採取者的要求太高,一般人並不具備這樣的慧根。


  二、漸教。這是最穩妥的理解與修習方式,一個階次一個階次的,清晰可數。一般說來,以菩薩修行為例,是五十二個階次,其中又分若千個階段,大約十次一段,最後還有兩個最高級的階次。這對凡夫俗子來說,等於給了一架登天的梯子,雖然要一階一階地攀登,萬分緩慢,但最終可以上到比諸天還高還妙的地方去。


  三、秘密教。這是很特殊的理解與修習方式,但中國人並不陌生,所謂「因材施教」,與此相彷彿。佛祖有時為這個人講頓教,有時給那個人講漸教,這些人各自得到教益受用,但相互不知道對方所體會的為何?所說「秘密」,即指「互不相知」。這倒也是很自然的事,學生總會在老師那裏學到一點只有自己知道的本領。


四、不定教。這是很普通的理解與修習方式,大家一同聽講,彼此互知,理懈卻不同。哪一個課堂不是這個樣子呢?從僧到俗,從古到今,概莫能外。不尋常之處在於佛陀說法,能使在座的都獲益,該聽頓教的就聽到了頓教,該聽漸教的就聽到了漸教,還能使聽頓教的得到漸教的益處,使聽漸教的得到頓教的益處。


化法四教,指從理論上提供四種教化眾生的義理。法,是佛法,即義理、真理的意思。前人也有將化法的「法」解做「方法」二字的,但我們不能按當今對「方法」二字的解釋去套用,「方法」在這裹不是某種謀略之義,而只能理解為「作為準則的P5佛教義理」。古人對化法四教也有很好比喻,即比做「藥味」。化儀四教是對症下藥的藥方,化法四教便是對症下藥的藥味。


如果我們仍以行路來做比喻,化法大約可以比做登山。為什麼要這樣譬喻呢?還是先將化法四教的內容介紹一下再說。


 


一、藏教。藏,指三藏,即經、律、論,大乘和小乘各有自己的經、律、論,這裏則特指小乘三藏,例如四阿含經、五部律和《俱合論》等。


小乘,是印度的大乘佛教對原始及部派佛教的稱呼方式。大小之分本來雖指載運多寡,但已具褒貶之意。其實,以當今眼光來審視,小乘實為基礎,對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小乘尚且不理解、不實行,大乘不免空談而已。小乘、大乘合在一起,才可以稱為佛乘。


二、通教。通,指貫通大乘和小乘,貫通藏教、別教和圓教。既講述淺顯的道理,也講述深奧的道理,只要是能使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人共稟共行的道理,都屬於通教的範疇。例如般若經。


三、別教。別,指個別或特別的對象,即菩薩。別教的內容都是專門為菩薩講的,當然也就是說,凡想成為菩薩的,都要依別教去修行。別教經典已是典型的大乘典籍,稱為方等經。


四、圓教。指方法快速,能最後「圓」證佛果。天台宗認為,只有《妙法蓮華經》才能體現這種境界,眾生之中,也只有最上利根之人,才能受到這種教化。


為什麼在介紹化法之始要在譬喻中加「登山」二字呢?這就還是要說到從凡到聖的五十二個階次。藏教和通教,只能走到第四十位階次,別教也只能走到第五十位或第五十一位,對其自身功效來說已到極限,「高處不勝寒」,上不去了,只有圓教才能登上第五十二位。以藥味喻化法固然不錯,但無法與成佛的階次形象地聯繫起來;以登山喻化法固然也還會有不足之處,但僅就化法即不同理論所能導致的理解和修習階次果位來講,自有其獨到的地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風之信 的頭像
    微風之信

    微風之信的部落格~~~~佛曰:「悅可眾心」

    微風之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