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時、判教
〔分享閱讀整理〕
五時依序如下:
華嚴時(21天)→擬宜(假設適宜.然為試探得知眾生根性)→華嚴經。
阿含時(12年)→誘導(講述粗略宇宙生命觀,打開眾求道心)→四阿含經。
方等時(16年)→彈呵(點醒執著小乘之佛道修行者)→地藏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維摩經等。
般若時(14年)→淘汰(淘汰眾生分別大小乘的心與粗略機根)→般若經。
法華涅槃時(8年)→開會(法華,打開生命佛性的認知與修行)捃拾(涅槃;再次調熟化導有緣弟子)→法華三部經、涅槃經。
依序判教
一、華嚴時:
即說華嚴經之時(以萬行因華莊嚴一乘果德。晉譯六十卷,唐譯八十卷),於七處八會所說的。世尊初成道時,為暢演一真法界妙理,現千丈盧舍那身(佛之報身,譯為淨滿,謂煩惱淨盡,福慧圓滿),為大機菩薩說自證法門,談華藏境界。可惜一類鈍根的小乘們都不領解,如聾若瞶,不見不聞,所謂有耳不聞圓頓教,有眼不見舍那身,徒負如來一片婆心。要之,直談大乘圓頓法門,令其頓超直入,專被大乘利根菩薩機者,是為華嚴時。
二、阿含時:
即說阿含經之時(阿含譯為無比法,謂世間一切諸法無可與比者);又名鹿苑時。從所說之經立名則稱為阿含時,從所說之處立名則稱為鹿苑時;因為說阿含經最初在鹿苑故。說華嚴後的十二年中,佛為引誘一類小機,說了四阿含經
一、增一阿含51卷 / 二、長阿含22卷
三、中阿含60卷 / 四、雜阿含50卷
專談小乘法門,特被鈍根眾生。因為華嚴會上小機不契大教,所以如來隱大現小,為實施權,先於鹿苑為五比丘(憍陳如………)等說四諦,十二因緣,繼而遊歷十六大國說諸小乘法門——四阿含經;以及九部修多羅要之,專談小乘教義,獨被一類鈍根眾生,令其由小轉大,超凡入聖,是為阿含時。
三、方等時:
即說方等經之時。方等為一切大乘經之通稱。方是方廣,等為均等;謂「廣」說大小乘教,使其「均」等受益。又等即平等——倡導大乘真俗平等之理。說阿含後的八年中間,佛為普應群機,說維摩詰經、思益經、解深密經、金光明經、大集經等;讚揚大乘,彈訶小乘。雖云方等融談四教,實則意在倡導大乘法門,策進小機。因為小乘人得小為足,不肯進求上乘,所以如來於方等會上借維摩等諸大士互相酬唱,極力彈偏斥小,嘆大褒圓,令其恥小慕大,回向上乘。要之,偏圓並陳,權實兼施,以引小入大為目的,是為方等時。
四、般若時:
即說般若經之時。說方等後的二十二年中間,佛為蕩空破執,於四處十六會(一、王舍城靈鷲山七會; / 二、室羅筏城給孤獨園七會; / 三、他化自在天王摩尼寶藏殿一會; / 四、王舍城竹林苑中白鷺池邊一會),說諸部般若(有十類八部之別,大般若共六百卷),開示真空實相,真俗圓融之理。要之,破妄顯真,即色明空,令其掃除餘執,融通轉教,趨進中道實相之門,為法華會上授記作佛之本,是為般若時。
五、法華涅槃時:
即說法華經與涅槃經之時。說般若後,於七年間佛見眾生根基已經成熟,為開權顯實(開除權小之執,顯示圓實之理),說法華經七卷,淳談圓滿法門,開示一乘因果。說法華後三個月於佛將臨涅槃的前一晝夜,為收拾群機,說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