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後的審判、輪迴(二)「業的能源」會持續


 


池田先生的指導說:問題是,死後什麼會持續?


尤其是佛教,因為否定靈魂等實體,說「無我」,亦即永遠不變的「我」,並無實體存在,卻又說死後的生命,認同「輪迴轉世」。這兩點似乎很矛盾


這是佛教發祥以來一直存在的疑問。從佛教史來探討這一點會很有意思,但內容很複雜,所以在此省略。我想強調的是,無論對「空」的思想或「唯識」學派的探究,都與這個問題有很密切的關係。


死後什麼會持續?就結論而言,釋尊的答案是「業相續」亦即,在過去行為()的結果(果報),現在的行為將決定未來生的狀態。也就是說,行為()會不斷超越生死而繼承下去


如「身口意之三業」所說,業是指色心的「行為」,即是所做、所言、所想的事。這三業不會消失,全部都會持續到未來,是極為嚴肅且嚴格的教導。以現代人的話來說,「業的能源」會超越生死而持續下去。


談到能源,就會聯想起物理學的「能源保存法則」。該法則指出,能源是「不生不滅」的。熱能有時可變成運動的能源,位能可轉換成電能。但是,能源不會憑空產生,現在所擁有的能源也不曾突然消失。換句話說,能源只會改變存在的形態。


物質也一樣,是能源最安定的狀態。因此得出結論「能源是最終的實際存在」P277),是有其理由的。


路奈.尤伊古於著作《形狀與力》中,也曾論及此事。據尤伊古氏說,從原子世界到大宇宙的生成,貫穿著「形狀」與「力」的原理,藝術創造的高度精神作用,也不例外。簡言之,「力」是能源的別名。能源會依某種作用,而形成安定的「形狀」。只要對含有能源的「形狀」不斷作用,就可再變成別的「形狀」。以佛法而言,「力」是空諦,「形狀」就是假諦


業的能源暫時呈一定的形狀時是「生」,而打散形狀,以能源本來之狀態冥合於宇宙的生命潮流時,就是「死」。然而其形狀片刻都在不斷變化。


若引用「能源保存法則」,我們也可說此為「業之保存法則」。令人感興趣的是,尤伊古氏舉出「波動」為使力(能源)成形的重要因素。他說,依能源所持的各種波動、振動、旋律而決定其形狀。這是以有名的「波動形態學」實驗為基準所說出的學理


「波動形態學」是指在圓盤上撒下液體、粉末、金屬碎片等,再予以一定振動的實驗。當周波數到達某一階段後,粉末等就會在盤上描繪出一定的模樣,如螺旋狀、樹形、六角形、鱗形等形狀。(P278)而且大多呈現有機物的形狀,例如珊瑚的枝椏、蠶豆、貝殼、魚骨、龜殼、六角形蜂巢等。


經由觀察,尤伊古氏認為,一切的存在皆來自能量與其振動(韻律)。也就是說,各自的生命體皆有固有的「生命波長」。當然,「業力」是與「物理能量」不一樣,業力是可以影響到色法、心法的「生命潛在能源」,但可以將「物理能量」作為推測生死二法之實相的線索。


這種業的能量將超越生死流傳下去。因為業有分善業與惡業,人由於各個生命體的過去世所累積的善惡業力,而決定今「生」的狀態正面(善)的能量與負面(惡)的能量相互結合,決定生的「狀態」。


有人生來聰明或漂亮,這是業力的果報,是對自己主體的一種果報,屬於「正報」。若出生在爭吵不停的家庭,則屬「依報」的果報戶 田 先生曾說:「自己在過去世的所作所為,將全部包含在自己的生命裡,這是佛法的精義。雖然人們想:『我已新生,從前的事與我無關』,事實上並非如此。為什麼會生為窮人?腦筋不好?拚命做生意利潤卻不好?這些問題都是出在過(P279)去世。大聖人的佛法就是要告訴人們如何解開過去世所累積的業。


支撐生命的業力,不一定全部會在現今顯現出來;如果不在今世,那些能量也會在某一世產生果報。本期的主題就著眼在這些業力如何繼承到死後。(P280


闡明這件事的,就是「九識論」。九識之中,最初的五識係指,基於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屬於感覺和知覺的作用。統合五識的則是第六識,屬推理、判斷事物的智能。我們的日常生活大多脫離不了六識


再進一步探討,就是第七識未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屬無意識的領域。


第八識就是負起業的連貫性之處。即阿賴耶識。到第七識為止,只要死亡,作用就停止,但第八識卻擴展到三世。「阿賴耶」原意指「巢穴、倉庫」,因此貯藏業之處,被釋為「藏識」


「阿賴耶識」就像倉庫,一切的業皆往該處貯藏,不管善業或惡業,都會(P281)化成種子貯藏於該處。不過,如果比喻成倉庫,會讓人以為有別於業力,像是可貯存物體的地方,所以不妨把業力的生命流說成八識。


八識的生命流能超越一個人的境界,與其他生命的業力交流。就八識的層次來說,業的潛力不但可以與家屬、民族、人類所貯藏的潛力合流,更能與動植物等其他的生命融合。


一個人的生命奧底擁有的業力,能將惡業化為善業,進而使其他的生命之業也得以連帶轉換。所以一個人的「人間革命」,能夠轉換家庭、社會的宿命。


「從負面的能量(惡業)轉換到正面能量(善業)」,為了達此目的,累積善業也是方法之一。可是身處充滿欲望的時代,常常會事倍功半,甚至功敗垂成


法華經教示:利用包容八識的宇宙生命自體,即第九識「根本淨識」,能一舉將善惡的業力轉換為「至善」的能源。壽量品所說的「久遠之佛」,就是指這種無始無終的根本淨識之人格表現。


透過根本淨識,不僅能使個人的善惡業力全部轉往價值創造的方向,甚至能把民族心(民族意識)、人類心(人類意識)導入慈悲與智慧的生命流裡。(P282


此根本淨識就是大聖人所教示的「九識心王真如之都」(御書1295頁)、信仰者「胸中肉團」(同上)的御本尊


大聖人也說過:「妙法五字是九識。」(御書831)意指「妙法蓮華經」即宇宙生命。


「生命的波長」有如十界各異


簡言之,業的生命流在「空」的狀態時與宇宙生命合成一體。其次,我們要談談「死後的生命」。因為是「空」,所以既非「有」、亦非「無」,不是在宇宙此處或彼處,生命已和宇宙生命合為一體


戶 田 先生曾說:「在大宇宙之中,不但存有祖父的生命,也存有祖母的生命,但並不是祖父、祖母兩人牽著手,同時也不知道在哪裡。」生命沒有明確的貯藏之處,所以不能說是「有」,但若說「無」,生命又會順應緣而再誕。死後的生命超越了「有」「無」的概念。


這麼說或許曾令人感到神祕,但就像物理學的先端「量子學」一樣,發現量子同時擁有「波」與「粒子」,已超乎人們平常的思考範圍。「波」與「粒子」雖相互矛盾,但雙方各自擁有兩者的性格,而且還經常凸顯出一方的性格,十分奧妙。


戶 田 先生說明「空」的生命狀態時,總是拿收音機的電波來比喻。對現代人而言,用電視的電波來比喻或許較易懂。我們的上空到處交叉著各地電視台所發射不同波長的電波。以日本來說,不但有當地各電視台所發射的電波,也有來自海外的各種電波。


電波雖多,但只要有接收影像的電視機,對準想看的電台波長,調好頻道,就能接收到聲音影像。此時,電視機就成了「緣」,透過此緣,看不見的波長就成了看得見的影像波長產生了如同「由死至生」的變化


播送是先將聲音、影像分解成各種要素,再轉為電波發射。等電波傳到電視機後,這些要素再被合成,使原本的影像再現。這種現象與「假和合」相似


人出生的時候也是,當遇到符合自身業力的色心,即「正報」,以及適合自己的環境,即「依報」時,生命因而誕生根據依正不二法理,兩者是一體的,都是自身業力的顯現(果報)


有關「由死至生」現象,戶用先生經常舉圍棋的例子來說明。例如在「名人戰」等爭奪頭銜的競賽中,決一局的勝負有時必須花上兩天的時間。若第一天分不出勝負,就先收拾殘局,此時等於「臨終」。隔天,棋子又會擺成跟昨天結束時一樣的位置,再開始對局。這等於「下一世」,棋不是重新下,而是繼續下。


總之,我們各自的生命皆各屬十界某處。戶 田 先生以波長的不同來比喻人所處的十界各異,換句話說,十界各異就如同生命不同的波長


宇宙的大生命裡也有十界。人臨終的一念如果是地獄界,死後將融入宇宙生命的地獄界;若是天界,則將融入天界


也就是說,生命波長將冥合在與自己相同波長的宇宙生命十界的某處「生命的波長」,令人想起尤伊古氏所說的,萬物的究極就是在於能量與其波動(韻律)的關係。


說到融入,就會想起「生命波長」的「融入方法」。如剛才所說,宇宙生命雖然其有十界,但生命的波長並非實際存在宇宙的某處。所以,冥王星的後方沒有八寒地獄、金星旁邊也沒有天界存在,十界是廣泛具備在全體宇宙生命當中。


法華經的「十界互具」,也教示過不管地獄界、天界、佛界都是宇宙全體。


融合在宇宙的各界生命和宇宙成為一體,因此只要有緣,不論各界生命處於宇宙何處,都能產生感應,並從宇宙中選擇最合適的色心與環境,誕生生命


戶 田 先生針對散布在宇宙全體的生命,說:「當這些生命聚在一起時,就必定會出現眾生。只要有緣,散布在宇宙的生命就會瞬間聚集,成為一個生命。由此觀點來看,即使置身無垠宇宙,對生命而言,宇宙也不算浩瀚。同理,身處有如芥子粒的生命體當中,也不會覺得狹窄。


「三世諸佛總勘文教相廢立」有云:「入芥子中,芥子不廣,心法不縮。滿虛空中,虛空不廣,心法不狹。」(御書五八八頁)


散布在整個宇宙的生命實體,並非超越無限的空間聚集一起的。生命是「冥伏著」,不是「分散著」


因為宇宙就是一個生命,所以不管在哪裡,也不覺得遙遠,一瞬間就可以顯現出來,這點不可不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風之信 的頭像
    微風之信

    微風之信的部落格~~~~佛曰:「悅可眾心」

    微風之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