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顯生命幸福之源的明鏡(閱讀心得分享)


 


「我等雖居穢土,心則住靈山。見得面又如何?但心唯貴耳!」


我們雖然居住在污穢的國土,心卻棲息在靈山淨土。見了面又怎樣呢?只有心才最要緊!


這句御文,大聖人真是生動、又令人深刻的一句鼓勵。


 


這段御文,讓我深深的觸動了,有關觀心本尊抄的一節御文及 池田 先生的指導。因而想和大家分享。


這節御文就是:「觀心者,觀我己心見十法界,是云觀心。」


池田先生針對此文指導說:然而文中不說「要觀佛界」,而說「要觀十界」,那是因為即使說顯現佛界,但並非其他九界就會消失。因為無論如何,觀十界互具的實相,才叫觀心。


什麼叫做「觀十界互具的實相」?比方說,於面臨束手無策、處境苦惱不堪的地獄界生命中,仍能觀察到嚴然具於己心中,那股能戰勝一切的佛界的偉大生命力,這就叫作觀心,即察看到十界互具之實相。


(也就是無論處在何種情況,因為觀察到自己生命中擁有其他九界,也就是還能有其他許多的機會、選擇,尤其是佛界,所以人生就可以無所懼怕的,樂觀、明朗、有勇氣的,去享受當下之苦,因而展現出光彩耀目的希望人生)


池田先生說:任何人的生命裏「原本都具有佛界」,此乃生命的真理。然而此真理卻令人難以理解,無法相信。即使相信,但一碰到難題,就很容易陷入不信,這是因為生命存有迷惘的根源──「無明」。


因此大聖人說,在實踐「觀心」法門時,需要一面「明鏡」。


這面明鏡,於末法來說就是指大聖人所圖顯的「御本尊」。


大聖人有鑑於法華經、摩訶止觀的法理,是一面能顯現自身的十界,尤其是佛界的鏡子。因而將兩者之真髓圖顯成一幅曼荼羅,為末法時代的人類留下了一面(照顯生命幸福之源的)明鏡」。


若簡單舉例說明御本尊此明鏡,就好像女性化妝時,一邊對著鏡子,一邊往自己臉上打粉底、塗口紅,讓自己倍增魅力,這才叫化妝。如果一直對著鏡子上映出來的臉打粉底、塗口紅,化了老半天的妝,自己仍然是不會有所改變的。(反而將一面鏡子塗的亂七八糟)


面對御本尊這面明鏡時也一樣,如果只是認為御本尊很偉大,只想緊纏、求其保佑的話,自己本身是不會改變的。又當碰到不如意的時候,就怪罪御本尊、發牢騷的話也一樣。


如果能確信我們的生命裏也有如御本尊般的偉大境界,不停地在日常生活中磨練自身生命,這樣就可以得到無限的福德。


大聖人的佛法指出「觀心」就是「信心」的別名。「觀心之本尊」等於是「信心之本尊」。若通過強盛的信心,就能與御本尊直結。如此,便能點燃自身內在的御本尊,立刻被希望之光普照,湧現力量。


 


「觀十界互具的實相」不是僅面對御本尊去觀而已,而是要進一步的去和環境、生活、人群去觀,要如何去做呢?就是去「對話」去推展 池田 先生的「對話文明」運動,這也是廣宣流布的實踐。


現今的社會因網路資訊的全球化,網路資訊的方便,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所發生的事,幾乎是瞬間就可以接收到,而這個訊息的痛苦、快樂,某個程度的我們須要去承受。所以思考也好、應對也好,不去做「全球思想家」是不可能的。


然而如此的「地球村」出現,世間卻也不見的和諧。以網路世界的特色來看,我們真心期待的「天涯若比鄰」這種溫心的情境好像可以在生活中發生,但是造因於網路的關係卻形成另一種令人擔憂的「比鄰若天涯」這種人際關係。重點是缺乏「對話」、「不知如何對話」、甚至「畏懼對話」。


對話的內容


容忍 → 凡事不要馬上反應,對進來的訊息先瞭解先認識。


承認 → 接受對方的存在、承認彼此的存在是一樣的。


尊重 → 尊重對方才可能把對方當作參照,共同學習。


       就是能力強的、視野寬廣的、智慧卓越的,則是要降下高度,來和不及於你的對象對話。而另一方面則是能瞭解這是一個機會,一個學習成長的機會,真心努力的去作對話。


互相參照 → 因為相互的參照,彼此的學習,這是使社會人類豐富的助緣。(和平、幸福由此而來)


所以,對話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能聆聽,因此可拓展我們的視野。


大聖人有說:「娑婆世界是一個耳根得道的世界」,因而須要培養聽的智慧、焠煉深沈的聽的能力。



 


聽是「時間的藝術」(眼睛可以一下就將物體看到)(聽則是必須有耐性一節一節的聽下去,他不可能一下子聲音就全部聽到。)


因而聽真的是一個「生命的藝術」,能達到如此境界,則又回到我們剛才所說的「觀十界互具的實相」的「觀」,如此的一個來回,由面對御本尊的「觀」將此觀的智慧,回向到生活、人群而明快、爽朗的去對話,去彼此開啟封閉的心扉,營造起一個「人間佛國土」。


這全在於「但心唯貴耳!」,這份能將世間生命「互具」的尊貴之心。


為了這份美麗的「妙法之心」的開啟,由我們開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風之信 的頭像
    微風之信

    微風之信的部落格~~~~佛曰:「悅可眾心」

    微風之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