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的菩薩不入涅槃而要『出出世』


 


法華經的菩薩授記後原本可選擇進入涅槃,然而他們卻響應佛的號招,放棄出世的主張,而進行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步驟,就是『出出世』也就是說,當我們的精神生命在向上迴向時,已經同精神的光明相吻合時,便能把整個的精神光明都加以掌握在你的內心中之後,然後你再利用你所能掌握的光明,回轉頭來不出世,再重新入世。


對於這種入世的目的是對整個黑暗世界中的痛苦、罪惡、煩惱,發大慈悲心,因而便會想盡一切的方法去拯救一切陷溺在黑暗、痛苦、罪惡、煩惱裡面的眾生,將他們都全部拯救出來。﹝中國大乘佛學﹞


如日蓮大聖人救濟一切眾生的誓願『所詮,我志已決,不仰諸天,身承諸難,誓終此生………』的慈悲大願。所以,在宗教上面是需要有一個很大的願心,假使說僅僅訴之於情感上面的應用,那是不夠的;如果說要訴之於意志,但是假若這個意志又沒有很大的哲學智慧來支持它的話,那麼這個意志也不能支持太久。


四諦與十二因緣的關係


我們應該曉得這一個世界,雖然是由苦、集、滅、道四諦所構成,但其所構成的理由是什麼呢?其所構成的理由就是十二緣起。這是從業、惑、緣起的思想所引起的。


它是從「情感」與「思想」的錯謬執著而產生的,「煩惱障」與「所知障」兩種障礙。前者是由情感上的謬執而起,後者是因由於知識的錯謬執著,因而構成一個「無明」。這樣子一來在現實上,就產生了我們生命上的種種活動,種種「感覺經驗」與「情緒經驗」。也因此就投到了天羅地網「輪迴」的圈套裡面去了。


但是在大乘佛學裡面,卻完全曉得這一套天羅地網的意義。根據這「三世十二因緣」的流轉,構成一套對生命系統的了解。只要我們能得到這種系統的了解,那麼我們便可以知道現實世界是怎樣構成的;如此我們便可依次逆轉或拆除。


於是知道根源在於「愛慾」,有了「愛慾」便是產生「老死的因緣」,「老死」只是一種結果,往反方向追溯便會找到了「無明」。換言之,就是要打破無明的造作因緣,使它變成「智慧」。使原來的輪迴給予逆轉過來。﹝中國大乘佛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風之信 的頭像
    微風之信

    微風之信的部落格~~~~佛曰:「悅可眾心」

    微風之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