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佛教人,必知時


20111113sgiqqq五個問題之二


 


2.為何學會不用其他佛教的修行方式(例如正法 像法時代的修行方式),而是單純唱唸南無妙法蓮華經,以及自行化他的折伏這種修行方式??


 


回覆


御書「教機時國抄」有說:「弘佛教人,必知時


佛法是以時為基軸,弘揚流佈合乎時的法。所以佛比任何人都敏銳知時、等待時、辨別時、創造時,然後述說合乎時的法。這就是佛的智慧、慈悲。知時也可說是知曉人們的心。


「時」是時代、是當時社會的脈動,能正確掌握住「時代脈動」給予教導往幸福的「法」是我們要去選擇的。


如御書所說:「春花秋實,夏熱冬寒,亦非時之使然乎?


此句御文點出大聖人對「時」的尊重,「時」是指時代、社會、人性及大自然。也指出一位真正的智者、賢者他的使命自覺,是要與時代結合充分的令那個時代因為他而豐富精采。如大自然般,附合著時節而努力展現它的生命力,藉此來撫育大地上的所有眾生。


所以法華經也好、日蓮大聖人的教示也好,都告知我們要「習時、知時」。


「習時、知時」狹義的來說:


就是知眾生的心,了解眾生的想法。「了解眾生」是展現慈悲的第一步。所以須認真的「傾聽」,須真誠的「對話」。如此就可以指引眾生渡救眾生


「習時、知時」廣義的來說:


就是關心社會的整個眾生,關心世界的所有人類。因為真正的關心就會探究過去,而能預言未來。因為深沉的關心、偉大的慈悲就能看到「被關心者」所不能看到的未來。


所以佛、聖人能知未來、知三世,正是這份為了眾生的慈悲心無限的廣大。所以「知時」、「適時」這正是佛的慈悲智慧,亦是佛對眾生,生命的尊重。


要知「真理」是永恆的,是不會因為外在的條件而有絲毫的增減,卻會依「時」的不同,有不同的展現


然而,佛為了利益眾生,必須將「真理」教導給眾生,這份「教導眾生的法」是會因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所以生命開啟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佛教有三時弘經的教導,這即是說明佛比任何人都敏銳知時、等待時、辨別時、創造時,然後述說合乎時的法。這就是佛的智慧、慈悲。知時、依時也可說是知曉人們的心。


又,我們對人類歷史的觀察,在末法之前的人類社會變化是緩慢的,幾乎是學習一種觀念或一種技能,可沿用數十年甚至百年至千年,但是當人類社會演變至末法時代(我們現在的這個時代),人們的想法、流行的模式,這個社會的變化等等,可說是可說是「瞬息萬變」,和過去的人類的生活模式、思考模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然而,社會的外在再如何變化,運轉這宇宙的根本真理「南無妙法蓮華經」是絲毫不變的。所以釋尊以佛慈悲的高度清楚的告知,「我滅度後後五百歲中。廣宣流布於閻浮提無令斷絕。(法華經第二十三品),並且咐囑弘揚「法華經使者」於末法時,大力弘通此唯一根本正法「南無妙法蓮華經」,此即是本佛日蓮大聖人


日蓮大聖人是以根本成佛之法「南無妙法蓮華經」,於末法時代教化、利益眾生,為此不惜生命一生奮鬥,而開展出本佛的真實生命,說示貫穿宇宙生命根源之法的南無妙法蓮華經。


正法、像法時代的佛法,基本上是為「本已有善」機根高的人而說,雖說是部分性、間接性的教法,仍會有功德。然而到了末法「本未有善」的眾生,對這種部分性、間接性的佛法教法,各自主張其絕對性,反而成為阻礙正法的惡緣,把末法變成鬥諍言訟的時代。在這種時代,「本未有善」的眾生,如果不是能直接觸發人心中佛性的下種佛法《南無妙法蓮華經》,是無法宿命轉換的。


接著我們來瞭解題目「南無妙法蓮華經」的根本性及其法理


在法華經第21品如來神力品、本尊付囑﹝結要付囑﹞﹝別付囑﹞之文以表列來分析


 


以要言之            天台教判     摩訶止觀 // 三大秘法稟承事


 


如來一切所有之法  名 妙法蓮華經   一切皆佛法也//三大秘法全體。


如來一切自在神力  斷疑生信      通達無礙俱八自在//本門戒壇。


如來一切秘要之藏  一念三千      遍一切處皆是實相//本門本尊。


如來一切甚深之事  本因本果      佛因佛果的大事為甚深之事//本門題目。


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教法華經       總結一經,為四而已。撮其樞柄而授與之


 


天台大師的教判。樞柄即是「南無妙法蓮華經」的御本尊,而四者皆被涵蓋其中。


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由經文可見,法華經已說出「如來的一切」,並將一切付囑上行菩薩。而透過大聖人種種,如法華經所說般的證悟,大聖人是直接將釋迦的佛法承繼過來,並加以實踐的一位聖者。


所以,釋迦佛的法華經的本體就是「南無妙法蓮華經」,佛與佛之間原本就是一以貫之沒有變過,只是凡夫錯覺而形成的認知罷了。


另外,我想大家比較關心的:應該是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真能解決我的煩惱、痛苦,改變我的命運嗎?祂跟一般爾前佛教有什麼差別呢?如「漁夫撒網捕魚」的比喻好了,漁夫撒網於河中,網中有無數魚,欲得魚就必須收網,收網必須將大綱的粗繩拉起,如此網目收起,網中的魚即可被拖離水中,成功的將網中的魚收獲。


這譬喻中「大綱的粗繩」即是妙法蓮華經。「網目中多條的粗繩」即是各宗派,「諸多的網目」即是佛所稱的八萬四千法藏。


如果我們想要獲得的功德(網中的魚),那麼撒網捕魚的網(爾前諸經),大綱粗繩(南無妙法蓮華經),大綱粗繩是指收網的那根“粗實的繩索”,如果網沒有牢繫在粗繩上,再怎麼精心製作的網,也無法拖上陸地。


爾前經與日蓮佛法並不是對立的,祂是一體的,只是一個站在部分觀,一個是整體觀,就像綱與網的關係。整體的機關、核心(南無妙法蓮華經)沒抓到,任何一部經都無法發揮功用(好比:沒有綱收網,網到魚也沒用,魚無法被捕上岸、無法享用啊)


那麼為何「南無妙法蓮華經」是宇宙的法則呢?又為何我們要以“唱題”的方式,來作修行呢?這應該也是大家感興趣的問題吧!我們就一起來探討:根據天台大師的五重玄(名、體、宗、用、教)分析:


妙:真理之“名”


有“開啟”(原本就有)、“圓滿具足”、“蘇生”三義。


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一種充滿了光明、飽滿、喜樂、和分享的生命感覺。


法:真理之“體”


是指森羅萬象,具體的說,就是生活法則,一個遵循的軌道,是“妙”所居住的地方,真理一定就在生活中,但是現實生活是那麼千瘡百孔,那麼苦惱,所以後面就用蓮跟華來作比喻和鼓勵。


蓮:在五重玄裡歸類為“宗”(特色)


像蓮一樣,因果俱時,有佛因就一定有佛果,佛因佛果是同時具備的。一定要相信,我們原本就具有佛性,而大聖人的佛法正是本因妙的佛法。


華:就是花,是真理之“用”(作用)


什麼作用呢?出污泥而不染,穢土即淨土,表示現實、苦惱的人生,只要我們不厭惡、不逃避我們目前的環境,確信的以妙法信心去面對,仍舊可以開出燦爛的花朵。


經:是真理之“教”(教化)


經與書有差別,書是作者寫出來的。經是佛說的,因為很有道理,聽的弟子很感動,就記載下來,彙集起來,含有教化眾生、實踐的意思。所以這個“經”字,就是以實踐去影響人家。


總的來說,南無妙法蓮華經就在詮釋一個觀念:眾生皆是佛的人本主義。所以祂是一個活的,可以活用的生活法則,不是死的,一本書名,或題號而已。如果人人遵循、活用這個法則,宿命一定可以轉換,社會一定可以祥和。


那麼為什麼要以“唱題”的方式,來作修行呢?因為人有九識(識是了別→辨別之後,統合的能力),前六識是眼耳鼻舌身意。第七識是末那識(潛意識),個性和人格通常是第七識的顯現。


人死後,前七識會消失,所有的業(行為),都刻劃、儲存在第八識阿賴耶識這個大倉庫裡。在這個大倉庫的底層裡面,潛藏著一個根本的力量,就是第九識根本清淨識(阿摩羅識),它可以淨化所有第八識中不好的東西。在法華經之前,觀念只到第八識,所以就有宿命論的產生,在第八識中有染淨二法並存,但大部分是不好的比好的多(惡業多於善業)


唱題的意義:就是把本來就屬於自己的根本清淨識呼喚出來,就像增強免疫系統一樣,免於三毒的生命,去淨化、去轉換原本不好的、已經被污染的生命傾向。進一步以御本尊這面明鏡,作為對鏡,就能照出生命中的根本清淨識,去做改革。


了解這層道理之後,所唱的題目,就更加有力量。因為懂得怎麼去活用,即便不懂這個道理和原由,只要肯虛心、謙卑的、單純的遵照學會前輩的指導去做,一樣能夠獲得功德。


題目很重要,但不是只要會唱題就好。如果這麼簡單,大聖人不會留下那麼多御書,三代會長不會留下那麼多指導。就算每天唱3小時,如果沒有一顆願意人間革命、願意虛心接受指正的雅量,反而更容易陷入“自以為是”的危險中,自認都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因為自以為自己題目很多,就贏人家了。而實際上,這樣的人已經離開了法華經的修行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風之信 的頭像
    微風之信

    微風之信的部落格~~~~佛曰:「悅可眾心」

    微風之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